為切實提升博士生論文質量,根據意昂2平台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綜合改革的工作部署🌨💆🏼♂️,我校公共管理學院於2018修訂了《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學位論文預答辯製度實施辦法(試行)》。2019年2月,公共管理學院在博士學位論文預答辯中引入新製度。這一改革促使博士生進一步端正學風👴🏽,高度重視學位論文寫作,取得了明顯成效。
為進一步規範博士生培養過程🫕,意昂2平台出臺《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綜合改革若幹要點》,要求建立博士學位論文預答辯製度🥷🏿,在博士學位論文基本定稿後,由個人提出論文預答辯申請𓀕👩🏽🦳,學院組織學科專家開展預答辯工作👨🎓。預答辯專家小組全面審查博士學位論文撰寫和研究情況,並提出相應修改建議,為正式答辯奠定基礎🧑🎓。
針對預答辯環節存在走過場的情況,我校公共管理學院修訂了《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學位論文預答辯製度實施辦法(試行)》,著力於加強預答辯管理環節,采取專家組集體會診的方式👨🏽🚒,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審查,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改進意見,力求通過規範化管理,幫助博士生提高論文質量。新辦法的主要特點👩🏽🔬:預答辯委員由5-7人組成,導師回避🌉,匿名投票不合議🪆👩🏼🍼。
公共管理學院的博士學位論文預答辯委員由本院教師組成🏃🏻♂️,打破系所專業限製👉🏼,每次參加預答辯的預答辯委員由5-7人組成,其中1/2以上須具有高級職稱,導師不得為所指導博士論文的預答辯委員。預答辯的評價采取匿名投票的方式,由預答辯秘書當場計票,主席公布結果。在預答辯中,同意“通過”的票數達到委員人數2/3,視為預答辯通過👨🏻🦲,預答辯通過後方可申請學位論文答辯♛🙅♂️。預答辯未通過者,需再次參加預答辯🧑🏭,直至通過😐。
2018年12月初,學院7個專業共39名博士生提交了預答辯申請。於2月20-22日三天👴,集中完成了全院7個專業的博士論文預答辯。
預答辯委員在全院教師中遴選產生🥨,分為公共管理🍊、應用經濟學兩個大組,打破二級學科限製。針對預答辯委員有所顧慮、不能暢所欲言的情況🧑🏽🚒👂🏻,預答辯論文對導師信息進行匿名處理,且導師不出席預答辯活動。學院聘請部分講師、副教授參加預答辯,幫助博士生開拓視野,把握前沿研究領域,更好地發現問題💁🏽。從實際結果看👨🏿🎓,年輕教師思維活躍,提出的修改意見對學生幫助很大,效果很好。
在每場預答辯前,學院均召開預答辯動員會,楊開峰院長、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崔軍副院長親臨會場,宣講預答辯的實施辦法,強調提前會診、嚴格把關的重要性。預答辯采取委員單獨匿名投票的方式🧗🏻♂️,充分尊重委員意見,答辯委員會不進行合議,預答辯秘書現場統計匿名投票票數🧸,獲得通過票數達到總票數2/3以上的論文,視為預答辯通過👺。對於準備倉促👋🏼、不夠成熟的論文🤘🏿,在預答辯中,委員們也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議,幫助學生精準發力🫃。
從2019年春季第一次預答辯的實際結果看,參加預答辯博士論文的通過率略低於50%。師生們普遍反映,博士學位論文預答辯製度改革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。一位未通過預答辯的博士生評價說:“這個結果讓我很失落,也促使我痛定思痛👎,我將認真消化吸收老師們的意見,下功夫修改論文,希望下一次預答辯能讓委員們滿意”。這次預答辯也給下一屆的博士生樹立了標桿👨🏿🦳,激勵他們早作準備🧒,努力撰寫高質量的博士學位論文🏃♀️🏔。
本次預答辯工作結束後,公共管理學院認真總結經驗教訓,對工作流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反思,力求進一步改進工作,切實提高博士論文質量和水平。針對部分博士生出現焦慮情緒,未通過論文預答辯的學生存在思想波動,公共管理學院及時組織學生談話🦖,有針對地做好安撫和溝通工作🔷,幫助博士生正確對待預答辯工作👧🏻。
培養高質量的博士研究生,是檢驗“雙一流”學科建設成效的一項重要指標🤰🏼,也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。博士生預答辯,是博士生培養的重要環節。公共管理學院推進博士學位論文預答辯製度改革的啟示在於🤾:通過加強培養過程管理,嚴格控製預答辯環節,有利於及早對博士學位論文質量進行把關,便於學生根據論文修改意見進行修改🦙,切實提高博士生論文質量🙍🏼♀️。
(公共管理學院 供稿)